网站导航

首页 > 安博电竞app官方下载

大连重工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安博电竞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3-12-11 00:32:38 浏览次数: 1

  公司所处的重型机械行业主要为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提供各类重大技术装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实力的标志,也是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多年来,重型机械行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水平发展的进程中,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高端装备、极限制造、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绿色装备等方面做了有效的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竞争力得到逐步提升,有力地支撑解决了诸多领域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工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海洋工程、国防安全及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

  重型装备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为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制定了多项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提出《中国制造 2025》规划,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政策的支持必将带动行业的发展,公司作为重型机械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也将从中获益。此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速落地,行业产能结构和市场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工业生产稳定增长,重型机械行业的发展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2021年4月,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国内外环境与国家战略发展和市场需求,提出了重型机械行业未来五年的创新方向、发展目标和行动指南。新行业战略规划的实施,将激发行业潜能,带动行业向前发展,加快对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培育,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22年2月,国家发布了《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明白准确地提出钢铁、焦化、电石、铁合金等17个子行业能效水平的刚性提升要求,行业将持续向智能化、绿色化、综合解决方案化整合。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重型装备制造深层次地融合,技术驱动效应更加凸显。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入重构期,在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行业将向“补链、强链、延链”升级,推动装备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公司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在重型机械行业内占有主体地位。企业主要从事物料搬运设备、冶金设备、新能源设备、传动与控制管理系统、船用设备等领域的大型成套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开发、研制和销售,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大型高端装备和智能服务解决方案。公司营业范围: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备、配件供应;金属制作的产品、金属结构制造;工具、模具、模型设计、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机电设施零件及制造、协作加工;起重机械特定种类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能承受压力的容器设计、制造;铸钢件、铸铁件、铸铜件、铸铝件、锻件加工制造;钢锭铸坯、钢材轧制、防尘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铸造工艺及材料技术开发;造型材料制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房地产开发;仓储;商业贸易;工程总承包;机电设施租赁及技术开发、咨询;计算机应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机电设施安装工程;普通货运;国内货运代理;承办海上、陆路、航空国际货运代理(含报关、报验);人工搬运;货物包装;大型物件运输(特业部分限下属公司在许可范围内)。

  目前,公司在起重机械、散料装卸设备、焦炉机械、风电核心部件、矿热炉以及船用曲轴等领域等领域具有一马当先的优势。近年来,公司格外的重视海外市场和工程总承包的拓展,物料搬运机械已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与巴西淡水河谷等有名的公司建立了深厚友谊。近年来,得益于动力电池和光伏发电的快速地发展,市场对金属镍和工业硅需求旺盛,报告期内公司有色冶炼总承包业务迅速扩大,为公司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紧扣发展脉搏,产品开发向“后服务、新产品、智能化”延伸,已逐步形成“制造+后服务”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通过对传统产品的智慧升级,为其注入新动能,不断为海内外客户提供极致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公司采用集中管理、分散采购的采购组织模式,通过全面实施精益采购和供应链对标,不断的提高采购质量、规避合同执行风险、降低采购综合成本;公司采购类合格供方认证由战略采购部负责,外协类合格供方认证由运行保证部负责,各经营单位在认定合格供方中选择采购,非认定合格供方采购需提交供方认证流程审批;公司大宗、通用物资实施集中定价和协议采购管理,经营单位按定价结果和协议采购价格执行采购;采购合同签订由经营单位按公司统一确定的制度、流程、合同文本实施;采购物料入库前经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全方位检查,入库由经营单位直接负责,供应商提供采购发票,采购员、质检员、库管员实施检查,确认收货。

  公司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相关这类的产品全部采取订单式生产。生产的焦炉机械、散料装卸机械、起重机械和港口机械等整机产品符合多品种小批次特点,均为非标定制型产品,采用单件小批生产;风电齿轮箱、轮毂等核心零部件产品符合批量制造特点,采用批量生产。

  公司多数产品采取交钥匙方式直接提供给计算机显示终端,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业务。部分设备、核心零部件等提供给总包方或整机厂商,经第三方再装配、工程调试后提供给计算机显示终端。产品定价方式以变动成本法为主,以原材料、辅料、配套件等直采费用作为成本计价基础,结合市场供需关系、产品竞争力、协议采购价和客户资信等信息制定当期的产品价格,定价决策实施分级审批。公司所生产的重型机械产品单价较高、设计复杂、供应链长、制造周期长,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即:客户在取得设备控制权之前,预付部分货款,交货销售后形成一定额度的应收账款,随着设备的投产、运行等,逐步回收剩余尾款。大型设备通常客户要预留部分质量保证金,在质保期满且无质量争议后结清。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体业务、基本的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没发生重大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完整的房产、土地使用权、设备、专利、非专利技术、商标等核心资产,在技术制造、结构调整、 市场品牌、顾客资源、人力资源、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形成公司的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出现重大变化。

  1.技术制造优势。卓越的技术制造能力是企业提升综合实力的有力保障。公司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由 1个设计研究总院、10个专业设计院、1个电气技术研发中心、4个研究所及3个实验室等院所组成)、国家认可检测/校准实验室、1个海外(德国)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风电传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三级技术研发体系,具备机、电、液集成研发、重大装备非标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配有一大批国际领先、国内先进的大型精密加工、大型铸造及热处理设备,公司先后承担大型船用曲轴、核电起重设备、风电传动与控制系统、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馈源舱索驱动系统、火箭发射平台脐带塔等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课题。截至报告期末,企业具有有效专利659项(其中发明专利358项,国际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67项,技术引领能力持续提升。

  2.产品结构优势。合理的产品结构是企业抵御风险及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公司主要为冶金、矿山、港口、造船、能源、航空航天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冶金机械、港口机械、起重机械、散料装卸机械等传统主导产品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研发了新能源设备、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设备等产品,构建了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市场竞争能力的风电核心零部件、核电起重设备和大型船用曲轴专业化研制基同时,公司凭借高端稳定的客户基础和整机制造优势,积极拓展工程总包、后服务业务打造多元化产品业务结构。

  3.市场品牌优势。良好的业内声誉是企业拥有的重要关键性资源。公司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历史底蕴悠久、行业声誉良好,历经市场考验,创造了 250多项“中国第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起重机械、散料装卸设备、焦炉机械、风电核心部件、矿热炉等优势主导产品,通过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改善,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4.人力资源优势。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保障公司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践行“为 敬业者搭建平台、为成才者培植沃土”的人才理念,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报告期内,公司优化调整继任者管理,整合各层次梯队人才培养方式,持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 9个、大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累计培养各类高端人才207人,其中国家级高端人才17人,省级高端人才64人,市级高端人才126人。5.顾客资源优势。顾客的广泛认可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借助在行业内的深厚积累以及丰富的重型机械设备制造经验,建立全球领先的重型机械设备制造案例库,与关键和重要顾客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大力培育“战略顾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与70多家重点顾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与中国宝武、鞍钢集团、中船集团、五矿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润集团、中广核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中车集团、中国一重(601106)、东方电气(600875)、哈电集团、招商局集团等多家央企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

  6.国际化优势。国际化经营始终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公司坚持注重市场国际化、标准国际化、网络国际化,多 层次、多渠道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公司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先后设立德国公司、印度公司、香港公司、澳大利亚公司、马来西亚公司、越南公司,打造了技术创新、金融、投资、制造服务、贸易等多维度平台。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创新出口模式,拓展总承包、后服务业务国际市场,积极化解不利影响,2022年实现出口订货42,562万美元,同比增长17%,实现海外市场逆势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产品和服务累计远销93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实现了从零部件出口到单机出口、成套设备出口,再到工程总承包出口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转变。

  2022年,公司董事会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及相关监管规则要求,忠实、勤勉的行使《公司章程》赋予的职权,扎实推进董事会日常工作,科学高效决策重大事项,认真自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严格执行股东大会决议,不断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权益。面对经济下行、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困难,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年初董事会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团结依靠全体干部员工,周密部署、精准发力、狠抓落实,超额完成年度主要经营奋斗目标,主要经营指标创九年来最好水平,经营规模再创新高,运营质量深度改善,盈利能力稳步增强,改革调整全面深化,实现了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57亿元,同比增长13.71%;实现利润总额3.06亿元,同比增长87.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8亿元,同比增长149.74%;基本每股收益为0.1492元/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216.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66.6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45元/股。

  报告期内,公司创新搭建新型研发体系,形成新产品孵化、市场培育到批量生产全流程管理机制;聚焦“五个围绕”完成科技攻关251项,申获专利授权84项,焦炉车辆公司设计院、起重机公司设计院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实施产品全流程精益设计和标准设计周期管理,主导产品系列化率达56.9%,同比提升6.9个百分点,堆取料机等16类产品设计周期缩短12.4%以上,中小型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等5类产品平均设计降重8%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瞄准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主攻方向,智能化产品订货 8.4亿元,同比增长50%;焦炉车辆智能协同平台研发及示范项目入选工信部全国40家数字化成果优秀案例;45项新产品新技术实现市场化推广,新产品订货20.2亿元,同比增长31.2%,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8兆瓦海上风机铸件顺利下线,成功研制陆上单机容量最大7.4兆瓦双馈风电齿轮箱。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订货增长明显,全年实现新增订货151.5亿元,同比增长11.9%,成为公司稳增长的“压舱石”。报告期内,公司抢抓风电市场机遇,风电板块订货总量29.5亿元,同比增长18.6%;精细营销策划,顶住行业周期下行压力,钢铁、焦化市场实现稳定订货52.4亿元,有效稳住订货基本盘;曲轴、核电产品进一步稳固市场地位,订货同比增长50%以上;建立重点领域、重点顾客高管包保分工机制,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推动销售收入大幅提升;开展管理体系向安装现场覆盖专项行动,强力推进问题治理,51个安装现场实现视频监管,90个安装现场验收交付,创历史之最。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拓展工程、设备总承包市场,实现订货28.1亿元,同比增长37.5%;成套公司中标国内最大81兆伏安电石炉总包合同,站稳大型高端电石市场地位;冶电事业部首次中标特厚板剪切设备区域总包合同,为深耕中厚板剪切设备总包市场奠定基础;调整市场开拓策略,出口项目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市场逆势增长,实现出口订货4.2亿美元,同比增长17%。

  报告期内,公司制定后服务转型开发计划,组建专班系统性推进后服务市场拓展,有力把握存量市场改造机遇,实现后服务订货24.9亿元,同比增长45.6%;华锐国际首次打入澳大利亚料场扩建改造市场,环保公司实现钢铁行业多个细分领域零突破。同时,营销、技术协同推进绿色智能产品产业化拓展,新产品、智能化订货28.6亿元,同比增长36.2%;装卸事业部敞顶集装箱及通用敞车两用翻车机等新产品实现批量化、产业化市场突破,港机事业部首台 1800吨/小时智能化抓斗卸船机引领行业技术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顾客真实需求驱动生产组织摆布,有效破解技术准备、产能聚堆和进口配套件短缺等影响,合同履约率98%;精细全流程生产计划组织和里程碑节点管控,建立高管牵头推动重难点项目滚动清理机制,多个重难点项目按期销售;全面推广精益生产6S定置和标准周期管理,试点3类长周期进口电控件安全库存管理,有效提升生产周转效率,马钢7米焦炉等3类产品生产周期压缩10%以上,3台国内最大6000吨/小时装船机提前38天交付,得到顾客充分肯定。

  报告期内,公司启动“质量上上”专项行动,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明确系统提升目标和阶段工作计划,打造新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品牌市场效应和溢价收益;强化质量策划与风险识别,质量风险提前整改,15类主导产品对标改进,数十项重点产品高质出产;系统深化“三不”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质量数据分析改进常态化机制,深化根因分析推广运用,重复性问题发生率同比降低61.1%;推广第三方监理管理模式,开展质量体系典型问题治理,典型问题根治50%以上,体系运行有效性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试点推行产销研采财“五位一体”成本管控模式,建立了业财融合、系统联动的新型成本管控机制,实现产品目标成本管理全要素覆盖,主机产品合同边贡得到提升;强化成本费用要素高效管控,加强过程预警纠偏,全年固定费用得到有效控制;深挖采购、能源和运输等薄弱环节效益潜力,推进降本增效;固化专项清理常态化工作机制,不合理资金占用有效压缩。

  报告期内,公司践行“现金为王”经营原则,聚焦“四性”挖掘资金潜力,货款回收127亿元,同比增长14.4%;强化回款激励约束,420项制约回款问题和疑难账款妥善解决;统筹资金票据使用,内部贷款压缩超 5%;多方开展资金换效益,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提升公司效益;处置低效、闲置设备,减少资金占用。

  报告期内,公司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夯实,加速清理存量风险,推进风险项目“销号”,化解风险总额1.23亿元,法律清欠累计3,958万元;完善强制诉讼管理机制,启动10个项目诉讼程序,推进23个项目回款4,060万元;完善顾客资信评级标准,强化重大项目和重点单位风险评审提级管理,事前风险防范基础更加扎实;开展内控缺陷整改专项提升行动,推动内部审计问题闭环管理,近三年内控问题全面整改完毕。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开展精益安全管理整顿规范提升专项行动,亿元收入事故率同比降低 70%,全年无重大安全环境事故,荣获省级健康企业称号;建立精益化安全管理体系,细化65个岗位安全履职清单,修订42项管理规范,划分635个网格化管理区域,建立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反思警示日机制,安全管理责任制有效落实,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外协队伍、外部现场专项提升行动,制定32类清单化举措推进风险隐患整改,聚焦薄弱环节开展11个专项37期违规违章和“回头看”专项检查,安全风险防范和事故预防能力显著提升;加大铸业公司砂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加大固废、废气、废水治理,污染物单位排放量同比降低。

  报告期内,公司扎实做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规定动作”,全面完成市国资委部署的改革重点量化指标任务;加强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三会一层”管理制度,为企业提升治理能效提供了制度保障;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施职能部门绩效管理改革,推进“职能管理”向“价值创造”转型;进一步完善全面对标指标体系建设,将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重点指标纳入经理层业绩责任书管理,助力年度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报告期内,公司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瞄准风电大型化发展趋势,投资 35亿元高起点布局建设大兆瓦风电“齿轮箱+”研制项目、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风电塔筒智能制造项目,规划投产后新增产能近40亿元;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新一代CAPP系统全面上线,车间无纸化、收单机器人、智慧厂区等重点项目试点运行,助力更好满足业务开展需要和管理层“高级化”管理需求;把“机器换人”作为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15个智能制造项目同步推进,8个项目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起重机公司智能钢板库实现钢板出库效率提升15%以上,节约劳动资源60%以上。

  从宏观层面看,俄乌冲突和欧洲能源危机蔓延等影响超预期,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冲击,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我国政治经济带来深刻影响,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交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为突出。从产业层面看,国家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实“能耗双控”,加剧了公司在手项目执行不确定性和风险防控压力。从行业层面看,传统性市场需求出现萎缩,焦化设备产品出现下行态势;风电进入平价时代,风电核心零部件产品订货价格下滑;钢铁、港口领域增量需求减弱,公司重点订货板块将受到冲击,增加了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的压力。

  同时,也要充分看到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宏观层面看,全球产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成为应对危机、复苏经济的重要举措。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从行业层面看,“双碳”政策驱动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存量市场智能高效、节能环保升级新型需求将长期维持旺盛态势。从企业层面看,公司的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

  在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环境,深刻总结发展经验和对标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基础上,公司于2021年制定下发了《大连重工“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公司“十四五”发展的方向、路径和行动纲领。“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届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东北振兴决策部署以及大连市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公司继续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活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经营由产品向“产业链+生态圈”转变,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做强做优做大装备制造及服务产业,实现企业经济行稳致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大连“两先区”建设作出贡献。

  至2025年,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持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完成向现代化制造企业、综合性服务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员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相应提高,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市2035年远景目标和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顺应重型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确定了“12366”规划思路。

  “1个定位”: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装备综合服务集团,借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新模式,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大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效益优先”2大导向,充分发挥增长潜力,不断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

  “3商新重工”:推动企业向重大装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3商新重工”转型。

  “6大板块”:打造以巩固发展为主的物料搬运机械板块、冶金机械板块,以重点发展为主的核心部件板块、大型铸造板块、综合服务板块,以孵化培育为主的新兴产业板块。

  “6项重点任务”:一是“重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二是“双循环”市场深耕,经营扩面提质增效;三是“强提升”深度融合,推进“数智化”管控平台建设;四是“占高端”业务升维,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五是“可持续”管理提升,全面贯彻精益运营;六是“新业态”资本赋能,产融结合催生新动能。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有力支撑公司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强化精益运营,苦练内功,深挖内潜,深度提质增效,实现运行质量深度改善的关键一年;更是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厚植发展优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关键一年。为最大限度维护股东、公司、员工和其他相关者利益,2023年公司工作要点如下:

  (1)全面拓展传统主导产品市场。拓宽信息收集边界,向重点服务领域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新增有效市场信息350亿元以上。重点关注风电、智能化等潜力市场,全年新增风电订货36亿元以上,智能化订货8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属地资源优势,深耕央企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属地市场,力争实现本地市场订货9亿元以上。大力实施精益设计,重点产品降成本5%以上。推行“预招标”报价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联动优化降成本,确保综合中标率提升5个百分点。常态化开展营销技术协同“大走访”,深挖存量市场和潜在需求,积极推介新产品、新技术和主导产品差异化优势。加快由“经营产品”向“经营顾客、经营市场”转变,建立重点领域、重点顾客高管包保分工机制。

  (2)持续推进战略性市场结构调整。重点拓展冶金、机电工程等EPC总承包项目,推进以单机带总包,不断扩大总包市场,新增总承包订货25亿元以上。把握矿业、钢铁、港口领域设备无人化、智能化技术升级机遇,“以内带外、以内促外”,持续推动东南亚、澳洲、非洲、南美等市场的本地化制造服务,实现出口订货4.25亿美元以上。强化内外部服务资源整合,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务模式,试点打造智能运维行业标杆工程,实现后服务订货30亿元以上,全力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围绕冶金、港口、矿山等行业领域,系统梳理市场推广项目清单,组建推广专班,尽快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化、规模化的市场订单,实现新产品订货20.2亿元。

  (3)夯实产销协同增长基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全流程生产管理体系,破解制约合同履约的堵点问题,确保项目按需出产销售。对现行生产组织体系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制定企业高速增长与产能匹配专项提升方案。针对性建立项目化、分类分级、差异化组织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推行安装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清单化、节点化监督考核,动态组建安装现场管理机构,确保安装现场快速验收交付。统筹做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保障,科学制定资金平衡计划,建立项目调度常态化机制,全力保障重点投资项目“快建设、快达产、快见效”。

  (1)大力提升盈利能力。全面推广“五位一体”成本管控模型与作业成本法应用,重点合同边贡提高3%以上。运用极限思维压减一切非必要支出,引导职能部门推进业财融合,固定费用占销售收入比有所降低。推行外采外协适时适量管理,提升生产组织成套性和配套性,全面开展库房专项整顿行动,原则要求压缩外采外协配套件和厂内自制品库存10%以上,通用物资库存资金占用减少10%以上。

  (2)持续改善现金流。立足“资源侧”强力推进应收账款销号与逾期管理,应收账款销号率40%以上、逾期率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两年以上长账龄回款占比25%以内。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合理优化借款结构,满足生产经营、大额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充分利用现金流优势,实现资金创效。压缩内部贷款,经营单位同口径压缩贷款5%以上。常态化开展九大专项清理,严格“划线)筑牢风险防范屏障。全面推进经营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升级,持续提升风控体系运行有效性,化解存量项目风险5000万以上,强制诉讼回款2600万元以上,原则要求新增风险项目金额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规范公司治理与“三会运作”,进一步完善治理层制度,保障“三会”决策依法合规。做好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重点事项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重大事项内部报告流程,持续提升合规运作与信息披露水平。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系统实施九大核心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实现顾客满意度97分以上,质量竞争力指数86以上。推广产品质量风险识别管控机制,固化“三不”质量管控模式,确保重点产品高质交付。聚焦关键、薄弱环节,扎实开展设计工艺、采购外协、安装现场等环节质量管理提升。推进“全数据”质量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成本统计、分析、改进的常态化机制。

  (2)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聚焦顾客及产品特性,立足“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有形性”“移情性”五个方面建立服务工作衡量标准和目标体系。建设统一的顾客服务信息平台,为顾客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管家式”服务。优化顾客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加强优质顾客服务政策倾斜,实现优质顾客的“零流失”。深化顾客走访,掌握顾客期望与潜在需求,为公司服务质量改进提供一手信息。完善顾客满意度调查管理,实现向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有效覆盖,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准性。

  (3)严格抓好安健环管理。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四项机制”要求,推行“一厂一策”监管模式,持续完善安全责任网格化、履职清单化、事故反思警示管理机制,加大失责追究与考核,提高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加强环境治理,重点完成旅顺基地涂装厂房等项目建设,推行低耗、低排工艺及环保材料应用,有效降低有机废气、粉尘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绿色工厂。

  (1)试点开展精益生产专项行动。将精益管理作为实现“十四五”战略目标的内在支撑和关键“工法”,立足“系统化、全面化、集成化、组织化”原则开展试点工作,强化精益管理人才培育,扎实推进精益理念与方法在企业固化、落地、见实效。推进试点单位全面完成经营类、生产类、工序类三个维度提升目标,将精益管理核心内涵融入企业全流程管理。

  (2)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规划加速落地,确保MOM、ERP、PDM等重点系统年底前完成试点建设和升级开发,智慧厂区、车间无纸化实现全公司推广。加快布局库房、大数据平台、PLM产品服务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应用,为传统业务赋能、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明确各经营单位智能制造差异化发展路径。尽快突破智能下料系统、设备集控管理等共性项目的核心技术难题,确保港机事业部箱型梁隔板智能焊接工作站等12个智能制造项目投产运行,建成1到2个智能化示范车间,变“盆景”为“风景”,形成多点开花、协同并进良好态势。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6月末前完成智能化研发体系优化,提升智能化研发效能。提升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聚焦智能化、产业链延伸、高端引领和存量市场改造等方向,加速升级换代为主导产品赋能,策划实施捣固焦炉智能化、厚板堆场智能化、工业硅冶炼总承包和大兆瓦海上风电齿轮箱及铸件等15项提升型攻关课题。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强化新型研发体系作用发挥,建立定期战略分析研讨工作机制,聚焦海洋经济、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完成智慧养殖装备等3项以上拓展型产品开发,快速突破一批“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

  (2)坚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引育并举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政策精准度和含金量,引入高学历人才70人以上。创优引才方式,注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力争实现“带土移植”引才突破。优化人员结构与素质,鼓励向技术和一线岗位回流,技术技能人才占比提升1.31个百分点。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培训课程质量,分级分类开展系统性、专业化培训,提升干部员工专业水平、实战能力。

  (3)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精准推进各环节“立标、对标、学标、创标”,建立健全对标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5月末前形成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专项行动方案。以塑造全球知名品牌为目标,科学构建品牌架构体系,积极运用品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持续提高企业品牌管理运营能力。

  (4)加快推进“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薪酬分配机制改革。有序推广管理序列“职级+职务”双通道改革,分步实施工程技术序列薪酬与绩效改革,试点推行项目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探索一线人员薪酬分配机制改革,激活薪酬“杠杆效应”,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根据公司业务情况及经营目标,2023年公司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瞄准风电大型化发展趋势,投资35亿元高起点产业布局,规划投产后新增产能近40亿元,公司将主要以货款回收及通过多种融资手段、多渠道筹集,满足经营性资金需求。

  装备制造业属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受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较大。公司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客户集中在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航空航天、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领域,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宏观经济的变化将会对上述行业需求产生重大的影响,2023年全球经济预计将进一步放缓,尽管预计整体通胀率将有所回落,但价格水平仍处于高位;中国能源转型、国产替代依然是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对冶金、焦化、能源、港口等主要行业带来深刻变革,大型、绿色、智能化产业升级成为主要方向,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市场围绕环境保护、智能化需求的升级和转变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带来新的挑战。

  未来几年,伴随着“双碳”政策逐步落地,产能压降、能耗减控等要求持续增强,钢铁及焦化行业部分传统产品随市场形势发展大概率出现下行或萎缩的情况,钢铁行业在能耗双控和地产低位的背景下,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盈利处于谷底,整体低位运行,新建项目锐减,钢企利润收窄后,在执行项目风险加剧;焦化产业政策中的升级改造基本处于尾声阶段,整体项目投资进度和项目优质程度受焦企利润影响将明显下滑,主要钢焦、独立焦化企业项目投资、运行积极性下降,对公司整体经营规模的扩升和发展产生一定限制和影响。

  目前主要订货还是集中在传统优势产品的单机小批量订货,以产品为主线的销售模式已逐渐显现其不适应“供需双紧”市场环境的一面。新产品、后服务、智能化发展速度滞后,可能导致后期发展乏力;经营模式还是较为单一,总包BOO、BOT等大项目开展不足;在契合未来市场竞争模式方面存在风险。

  装备制造业涉及多个技术领域,产品具有多学科知识的集成性、组织结构的跨企业性、项目性以及用户定制性等特点,产品生产周期长、研发成本高、不确定性较强,增加了产品研发的难度,由于未来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将可能使公司面临新研发技术风险。

  作为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公司目前的业务板块涉及装备制造的多个细分板块,形成了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相补充、主业多元并举的局面。公司的经营策略有助于分散单一主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公司的管理难度,对公司的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带来一定的挑战,可能导致产品质量损失、核心人才流失、产能不均衡、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经营管理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经营效率与效益。

  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深化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强化组织协调管理,科学平衡产能。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全流程生产管理体系,破解制约合同履约的堵点问题,确保项目按需出产销售。针对合同量多、生产组织压力较大的经营单位,精细做好内、外部能力分析及平衡摆布,按合同交货期逐项倒排制定生产作业计划,同时加强关键节点期的过程管控,强化各级人员责任落实,确保按期产成、销售。针对任务量不足的经营单位,加强内部产能调配,在确保公司内部生产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根据预计订货信息,提前做好应对新签订“短平快”合同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技术准备、长线件订货、生产资源平衡,切实提升组织效率、质量,确保新补充短周期合同按期产成、销售。

  (2)着力强化质量管理。坚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速构建新型质量管理体系。从主流产品对标提升、质量重复性问题降低等方面,设立差异化“质量任务书”,进一步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提升自我质量管理水平。坚持质量“回头看”,针对2022年产品体系内、外部审核提出的问题,实施整改效果“回头看”,保证整改有效性。坚持实施质量成熟度评价,对2022年各经营单位质量成熟度评价存在的短板问题,实施针对性系统帮扶,并通过产品体系审核、重复性问题检查、专项拉练等手段,客观评价经营单位2023年质量成熟度,实施持续改进。

  (3)加强核心人才管理。坚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集聚创新人才。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引育并举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政策精准度和含金量;创优引才方式,注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力争实现“带土移植”引才突破。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落实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三留人”策略,利用专项管理措施,进行关键节点风险控制,持续完善技术、管理、技能并重的薪酬发展体系,优化调整各类人员工资序列,激励核心骨干人员。(4)着力强化新技术、新产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强化新型研发体系作用发挥,建立定期战略分析研讨工作机制,加大大兆瓦海上风电、氢能、海洋装备等领域科技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坚持以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制造、绿色环保为发展方向,深度挖掘用户在智能化、无人化、环保改造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新技术向产品提升的转化,巩固传统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在投标前,充分做好新产品技术风险分析,检索、掌握相关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借鉴前期产品已有的经验和教训,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5)加强对标学习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精准推进各环节“立标、对标、学标、创标”,建立健全对标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制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专项行动方案。以塑造全球知名品牌为目标,科学构建品牌架构体系,积极运用品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持续提高企业品牌管理运营能力。

  (6)提高公司市场之间的竞争力。坚持高质量、高速度并重,聚焦细分市场,强化资源配置,不断做大经营规模,提升发展能级。聚焦经营“四性”,突出提质增效系统性、协同性、全面性,持续提升效率、效益水平。加快建设“第二成长曲线”推进后服务市场拓展,拉长产业链,布局全生命周期服务。结合顾客痛点,着力产品大型化、智能化、环保化转型升级和科研开发,深耕新产品市场。以点带面,全力拓展海内外设备成套总包市场,打造新的订货增长点,提升市场前景广阔的“弱势产品”竞争力。

  (7)持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筑牢风险防范屏障,健全全面风险管控体系。一是邀请专家对公司进行风险管控专业领域的系统性培训,提高各层级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并逐步开展对各业务系统的专项风险梳理,逐步实现风险指标的量化识别与管控。二是充分的利用奖惩机制,持续推进对经营业务的风险识别与清理,强化内控措施的落实执行,防范新增风险。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大连重工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方电气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一重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